曲靖翻译公司 曲靖翻译公司 曲靖翻译公司
123

“爱在珠江源”禁毒志愿者:将爱传递给每一个吸毒者

曲靖翻译公司推荐

在曲靖,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当中有政府领导、下岗工人、企业老总、地摊小贩,也有医生、老师和警察,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的是曲靖本地人,有的是北京人、上海人,他们之间也许没有见过面,但是他们却努力共同做着同一件事情,有同一个梦想,那就是去关爱那些需要温暖的人,去做好每一件自己力所能及的公益事情。这支队伍立足于珠江源这片土地,为无数的留守儿童完成过他们的梦想,给这些孩子带去欢笑和希望,也为曲靖市多个偏远山区的中小学生收集图书四万余册,并将这些可以开拓视野、受益一生的精神食粮亲自送到孩子们手里。而现在,他们又以禁毒志愿者的身份将这份爱传递给了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吸毒人员,成立了曲靖市首个有组织有纪律的禁毒志愿者直属大队,他们走进戒毒所的高墙与戒毒人员面对面谈心劝解,他们走进吸毒人员家庭去关爱、鼓励这些家庭成员,他们被每一位吸毒人员的内心剖白深深触动,也被每一个吸毒人员家庭的生活牵动心肠,他们面对一个个鲜活、悔恨的生命,面对一个个残缺破碎的家庭,他们更坚定了禁毒宣传刻不容缓的决心和步伐,他们就是——“爱在珠江源”志愿者团队。

发起人殷幼华:

将爱播洒珠江源头

说起“爱在珠江源”这个名字,它的发起人殷幼华女士有很多话要说。“开展公益活动并不是有钱人的专利,任何人只要有爱心都可以去做,这个爱心也许就只是帮助一个孩子实现他想要一个新书包的小梦想,或许也就是用温暖和真诚去和高墙内的戒毒人员来一次敞开心扉的交谈。我一直觉得做公益、传递爱,不需要远走他乡,跋山涉水,我就想踏踏实实为身边人做点事情,就在这珠江的源头将这份爱播洒在每一个需要的角落,所以我给它取名爱在珠江源。”这便是殷幼华女士最初成立这支志愿者队伍的想法。在不到三年的时间,这支队伍由当初的四人发展到了近600人。团队里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是曲靖本地人,他们有些素未谋面,但是却通过网络等各种方式参与做公益,献爱心。

“爱在珠江源”志愿者公益团队每年都设立一个公益行动主题,2014年主题为“心愿”,因此无数名边远山区的孩子通过志愿者达成了他们的心愿。2015年主题为“书香曲靖”,志愿者们为贫困山区孩子筹集到了4万余册书籍。2016年,机缘巧合下,“禁毒”成了这支队伍的公益主题。“确定主题后,我们一直在策划怎样去做,怎样真正有效帮助这些正在高墙里戒毒的群体。做公益必须要走心,要用心用真心去做,做人家需要的,而不是只是满足自己的心愿。”有这样的想法,殷幼华带领志愿者团队走进曲靖市强制隔离戒毒所,志愿者们一对一与戒毒人员进行帮教活动,认真倾听戒毒人员的心声,并用温暖的语言鼓励他们坚定戒毒决心,早日回归家庭。正是这一次与戒毒人员面对面的交流,殷幼华对吸毒人员及家庭有了一些别的思考,为了真正去关爱这个群体,“爱在珠江源”团队又组织志愿者走访吸毒人员家庭,在这期间每一个家庭的故事深深触动了志愿者们,更让他们坚定决心去帮扶这些戒毒人员和他们的家庭。

说到团队里的志愿者,殷幼华女士显得很自豪的样子,她告诉记者,这支队伍里每一个人都很棒,他们将自己家庭照顾得很好,空余时间又去服务社会、关爱他人,他们都是好样的,尤其在这一次“爱在珠江源”禁毒志愿者直属大队成立后,很多志愿者踊跃参与到禁毒志愿者队伍中来。

一名医生志愿者:

就想让孩子远离毒品

在市一院见到刘琴医生,看得出她很忙碌,但听说了记者的来意,她很热情地和记者聊了起来。说起毒品,刘医生最初的想法和大多数人一样,觉得毒品似乎离自己有点远。“1992年参加工作,1994年在地区医院急诊科上班,那个时候第一次接触吸毒人员。有一个年轻人,由于在家自己注射导致下肢血管发炎很严重,后来到医院我们才知道是吸毒人员;还有一位是吸食过量导致昏迷,被送来抢救。这些人清醒的时候很正常,也会和医生交流。当时对这些年轻人又同情又无奈。再后来到传染病科工作,很多艾滋病患者也和毒品有关系,但这些都是工作上的接触,心里并没有太多触动。”但也正是这一段经历,当得知可以志愿参加禁毒宣传时,刘医生毫不犹豫选择加入,她告诉记者也许这段工作经历还是在她心里留下了烙印。

现在说起毒品,刘医生的感触却和当初完全不再一样。在走访吸毒人员家庭中,刘医生去了一个比较特别的家庭,家里只有一个八岁孩子和一个老人,刘医生和其他志愿者陪同老人和孩子过了一个特别的端午节,走的时候孩子的不舍和懂事彻底触动了刘医生的心灵。在采访中,刘医生说起临走时孩子拉着他们的手依依不舍的情景,她很动情,哽咽着声音红着眼睛告诉记者,那是她第一次那么直接地面对毒品带来的危害,它毁灭了一个家庭三代人的希望。之后,随着禁毒志愿活动的增多,刘医生虽然忙碌,但是她无论怎样一次都不落下,正是这一次次的活动让她对毒品以及近年来的新型毒品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以前觉得毒品这个话题离自己远,好像没什么影响,可是现在我觉得真的可怕,禁毒宣传不再是政府或是哪一个部门的工作了,这是全社会要共同努力的一件大事,每一位公民都应该参与进来,让大家都有远离毒品的防范意识。”

采访中,刘医生的一句话最打动人,她告诉记者,自己很庆幸加入禁毒志愿者团队,但随着自己对新型毒品有了了解后,她忽然间很害怕,因为她是一个17岁男孩的母亲,她害怕自己无知,没有保护好自己的儿子和身边家人,现在她积极投身禁毒宣传工作,想利用这个机会积极学习了解,为儿子和身边人筑好第一道防线,让他们永远远离毒品保护好自己,也有力量去保护别的人。

一名警察志愿者:

用双重身份帮助吸毒人员

他是一名警察,每天的工作就是和戒毒人员打交道,面对他们、劝解他们。他叫谷金强,是曲靖市强制隔离戒毒所里的一名干警,但他还有另一个身份——“爱在珠江源”禁毒志愿者直属大队的一名志愿者。记者很好奇地提出了第一个问题,工作上和戒毒人员打交道,业余时间做公益还要围着毒品转,难道不烦、不累吗?谷警官毫不犹豫地告诉记者,累,很累,但是最累的不是身体,是心灵。每一名戒毒所里的干警压力都很大,压力不来源于工作繁重,而是来自于这些朝夕相处的戒毒人员,里面的戒毒人员大多是年轻人,他们无数次和这些人员谈心交流,期待他们彻底和毒品决裂。最终这些戒毒人员放下毒品可以出所了,他们每一名干警都很高兴地将他们送走,想着永不相见。但现实里,很多戒毒人员出所后总是又再回来。“每当看见自己管教的对象再次进来,心里就很不是滋味,往往这时我会感叹自己的无奈,总想着能不能有一股社会力量,除了警察之外,也在帮助这些戒毒人员,从他们的家庭入手,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在家庭中责任的缺失,让来自社会的暖流温暖他们,真正感化他们,让他们改变。”谷警官的这个想法很快就等到了印证。

就在“爱在珠江源”禁毒志愿者团队走进戒毒所开展一对一帮扶时,谷警官找到并确认了这应该就是他所说的那股社会力量。之后志愿者在开展走访吸毒人员家庭活动时,谷警官负责活动的组织与安排,他没有开警车、没有穿警服,而是以志愿者身份和家属面对面交流。“以往工作时穿着警服和吸毒人员家属交谈,他们都有一些防备,大多数家庭很敏感,不愿意有警察登门,尤其开着警车去,他们更是不会敞开心扉和你交谈,可是那一天戒毒人员家属和我都有不一样的感受,我脱下制服似乎与他们的心更近了,我也更轻松一些。”谷警官在这次志愿者走访戒毒人员家庭活动后,更坚定了他也要成为一名志愿者的决心。谷警官表示他在帮扶活动中看到了禁毒志愿者的力量,他们有真诚的心和独特的方式,有让戒毒人员卸下面具真诚流露的瞬间。谷警官告诉记者,在戒毒所里,每一名干警最大的心愿就是看到这些戒毒人员能够真正戒毒,不再复吸,早点回归家庭和社会。

“志愿者的力量是很强大的。”这是采访中谷警官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他觉得自己所在的志愿者团队有一种精神,那就是志愿者精神,禁毒工作需要这样坚定、无私的精神,每一名禁毒志愿者都可以无穷地去感染身边的人,让他们知道毒品的危害有多大,懂得去珍爱生命。本报记者 黄冬芹


热门城市:
区县翻译 :

在线客服

QQ客服一
在线客服QQ10932726
QQ客服二
在线客服QQ10932726
QQ客服三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