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禁毒战线的铁血汉子们
曲靖翻译公司推荐
禁毒民警是禁毒战线上最前沿的尖兵,被誉为“刀尖上的战士”,他们为禁毒人民战争冲锋陷阵、出生入死,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凯歌。今天我们就为人们讲述三个禁毒民警的故事。
致敬!禁毒战线的铁血汉子们
本报记者 邱艳霞
王文武:舍生忘死擒毒贩
荣立一等功,在曲靖市整个公安系统所占的比例是很小的,罗平禁毒大队就有两人,小胡和他的大队长王文武。这份荣耀的背后,是胆识、智谋、勇敢、细腻,更是用生命与贩毒分子这群亡命徒的博弈。
罗平禁毒大队的王文武在罗平名气可大了,他穿着便装带着他们大队的民警往那儿一站,一种强大的气场就弥散开来,这是一个凝聚力极强的团队,大队长王文武挺拔魁梧,英气的眉宇间透露着正义凌然的气质, 谈吐幽默,调侃队友的时候也“毫不留情”。10年的禁毒生涯,王文武出生入死,数十次化装侦查打入毒贩内部 他经手的案子都非常惊心动魄,王文武是个追求完美的人,案子都办得很“漂亮”。经常有人调侃,王文武带着大队民警经手的案件,总是占了天时、地利、人和,有如天助,其实这都是王文武心思缜密,指挥得当经验丰富的彰显。
年近50的王文武,讲得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这是多次化装侦查练就的本事,演一个“毒贩”,谁不得会点天南海北的语言。化装侦查成功率最高,风险也最高,他得尽善尽美,办好了案子干净漂亮,人赃俱获,证据环环相扣;办不好那就会丢了身家性命。每次化装打入敌人内部的时候,都强调“细节决定成败”,任何一个疏忽都是致命的,这是他的口头禅。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2013年的8月28日,王文武得到一个重要线索后匆匆带着两个民警就直奔宜良,不等他们三人吃午饭,狡猾的贩毒人员就准备出手几公斤毒品了,时间非常紧迫,自己人手不够也不能让贩毒人员漏网,他一边与当地公安机关联系一边巧妙化装成“毒老板”,进入了贩毒人员的内部,王文武回忆说,不带任何武器,不知道面对谁,见到人才设计说话方式,琢磨对方的微表情来谈价格,并要熟知毒品交易的潜规则,像个道上的老板那样淡定熟练,最后还要把毒贩引进自己的包围圈才算胜算。这次交易中,贩毒人员非常狡猾,几个交易地点都被否定了,两人之间来回博弈终于确定交易地点,然后对方一人看着“毒老板”王文武,三人去取毒品,外围民警就去跟踪取毒品的人,然而却跟丢了,对方都已经取回毒品到达交易地点,最佳抓捕时机已经到了,外围的民警还没回来。王文武急了,跟踪的还没回来,周边伏击的人手不够,如果交易结束还没抓捕,手里的70万货款泡汤不说犯罪嫌疑就跑了 ,眼见四人拿了钱转身要走,顾不上自身危险的王文武毫不犹豫发布了抓捕信号。千钧一发之际,王文武率先一跃而起勇擒毒贩。负责伏击的3个民警冲进来,支援孤身作战的王文武。见大事不好,一个穷凶极恶的毒贩拿出尖刀直刺一个民警的胸口,王文武飞腿去踢毒贩拿刀的手想救下民警,毒贩尖刀拔出来后狠狠刺在王文武的小腿上,就在这时,增援人员赶上来制服了犯罪嫌疑人。送受伤的民警到医院后,王文武才发现自己的裤腿是又粘又湿,受了重伤引发大出血。
已经年近50的王文武这次受伤,引发了血栓、大出血等各种并发症,差点要了他的命。三年过去了,他的伤口处还缠着弹力袜,对于这个伤,王文武很淡然:“就差那十几秒,最怕配合不默契,自己受伤是小事,有战友伤亡那可不得了。” 当他被送到罗平县医院的时候,妻子和女儿才知道,家里这个顶梁柱竟然做着这么危险的工作,甚至伪装成买毒老板和毒贩同吃同住40多天只为破案,平时他总是骗家人自己去昆明,或者开会出差,从来没有只言片语提及抓捕毒贩,家里人也习惯了他的个把月之久的漂泊。他知道自己的工作是危险的,不愿意家人提心吊胆。
罗平禁毒大队仅仅7人,强将手下无弱兵, 这支铁血禁毒团队连连告捷,勇猛、细腻又配合默契。 王文武有着“缉毒神探”的美名,这些年来他直接指挥侦破特大毒品案件360起,缴获各类毒品160.64千克,抓获毒贩381人,缴获毒资389万元,缴获运毒轿车42辆。个人也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3次。
民警小胡:守一方净土
小胡个不高,冷幽默是他的处事特点,人送外号“主任”,据说,这是同事们赠的,没多大官,就是办公室里负责收拾卫生。他就是这样一个幽默却又勤快认真的小伙子,今年37岁,身上已经背上了一等功的荣誉。
在对小胡的采访中,他并不愿意提及往事。在他心里,他所能做的就是在他的偶像王文武的带领下,和出生入死的战友们把更多的贩毒分子绳之以法,守卫一方净土。
但是没有人忘记罗平“11·8”毒品大案,小胡就是这个案件的一个功臣。2001年11月8日,22岁的小胡还是罗平县一查缉站的民警,凌晨时候小胡和3名同事睡觉起来接班,这一天中队长特别交代上级的命令,怀疑有人通过拉木料的方式运输毒品,谨慎的小胡就留了一个心眼。凌晨3点到5点,查缉站陆续来了3辆载有圆木的车,检查下来也无异常,但是细心的查缉人员不敢马虎,将3辆车拦下等天亮再看看。天亮的时候,小胡就上了车,这些直径80公分左右的圆木堆放整齐,并没有任何可疑之处,小胡眼睛扫过一个较粗的圆木,上面还包裹着不规则树皮,“兴许是砍伐后没有剥干净”小胡想。可是眼神的余光突然看到树皮露出一小截的钉子,他一下子紧张起来,凑近翻动看一看,发现钉子不少,悄悄示意3个队友上车,撬开树皮,将刀插了下去,拉出来,他学着电视上的禁毒英雄添了一下,酸的,吐掉。队友面面相觑,“毒品”这个词语同时闪过所有人的脑袋,小胡现在还记得当时复杂的心情,蹲在车上小腿打颤,自己和队友急促而紧张的呼吸冲刺在空气里。随后罗平警方全力以赴侦破该案,这就是轰动一时的罗平“11·8”毒品大案,两根木头里藏有海洛因651块,重达672.9公斤。
如今的小胡,是罗平禁毒大队的一名民警,功绩早抛于脑后,跟着禁毒大队的兄弟们出生入死,是他的工作常态。他在大队里的攻心术可是出了名的,贩毒分子面临着生死攸关的刑罚,抓获后咬死不说,攻心有诀窍的小胡却撬开了一个又一个犯罪分子的嘴巴,锁定了证据,让这些人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小胡非常有印象的是一个贩毒案件中,抓获的嫌疑人曾经在普洱当过刑侦警察,又是累犯,反侦察能力强,拒不交代。小胡审了几次没有效果,就暂时放弃了。没几天就到中秋节了,小胡掏钱买了月饼就带去给他,这样的细腻和真诚,外加小胡嘘寒问暖的话,犯罪嫌疑人情绪完全释放了,就全部交代犯罪事实。
王云河: 把时光给了有意义的事
推开位于禁毒支队6楼最边上的一间办公室,毒品“小马”的气味扑面而来,定睛一看:这分明是一个实验室,屋子里堆放着各种瓶瓶罐罐,各种化学药品的样品都打着标签,窗台上种植有一颗大麻,这是用来研究的盆栽植物,地上堆放多种状态的罂粟苗……年近60岁的民警王云河就是这间办公室的主人,被大家称做“老王师”的全国禁毒科研技术人才。
王云河,1998年从事禁毒工作以来,立足本职岗位,任劳任怨、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才智,在毒品预防教育、毒品、毒品原植物检验及实验研究、毒品理化检验方面作出了巨大努力,撰写了数十篇论文,为禁毒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谈及采访来意,王云河显得有些羞涩,自己工作快40年了,一直搞研究,已经习以为常和工作待在一起,禁毒工作也做了16年,每天进行毒品检验、毒品预防教育和毒品检验人才培训,王云河轻描淡写地说着他的全国禁毒科研人才“突出贡献奖”这份殊荣。但谈及他的研究,王云河滔滔不绝地讲述了自己的研究成果,翻开了自己的多篇论文,展示了他的实验情况,拿出多种书籍开始讲各种药理化学知识和他的实验,这个时候,他的眼睛里吐露出无比的兴奋,作为一个全国禁毒科研的技术人才,他的兴奋点都是在一个又一个的禁毒科研成果里。
王云河70年代开始了公安的科研技术工作,当时各种条件不成熟,仅仅昆明培训一年就上岗了。刚工作的时候曲靖市公安局仅仅两名科研技术人才,一个法医,一个理化检验,但由于人手紧张工作需要,王云河除了自己的毒物分析理化检验,还开始研究了法医学。就是这种需要,让王云河一头埋进了化学,药理学,法医学的海洋里,以适应公安多元工作的所需。除了奉献生命中大多数时间和精力来研究学习,他更是用自己的工资来购买各种各样的书籍来增加自己的知识体系,他说前后已经投入了几万元购买各种相关书籍了,只为了自己更专业。他和记者举了个例子, 比如有人会拿罂粟苗当菜吃,这是食品药品方面的知识,还涉及植物学,他就进行全面的实验和检测,发现罂粟苗出土一周就有毒性(海洛因含量),含量与市面上有一种止咳丸数量相当,这个检测就不仅仅是毒物分析,涉及药理学,食品药品等方面的知识。
因为潜心研究,王云河几乎不参加亲友的活动,对家里照顾很少,然而他却是非常富足的,每天十五六个小时的学习,让这个年近60的老警察具备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在复杂的毒物分析和理化检验里游刃有余,自信自己的每一个分析报告,他说:“马上要退休了,回想这些年来,不是在看书学习,就是趴在实验里,没有做错过一个分析,对自己很淡定,没有枉费自己的年华,做了很有意义的事情。”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