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的呼唤:画家周刚到曲靖写生
曲靖翻译公司推荐阅读,版权归所有者所有,转载如有侵权,烦请告知删除!
在马龙写生
从杭州到曲靖
曲靖,滇东重镇,山川秀美,是南方丝绸之路的入滇锁钥。珠江从这片热土发源,中原文化与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在这里交融荟萃。秦修“五尺道”,诸葛亮五月渡泸,徐霞客徒步考察珠江源头,朱耷送别东山下桥,红军长征“乌蒙磅礴”两过曲靖。多少年来,这样的地方一直是行走与壮游的高原,红土高原始终对行者有极强的吸引力。
2017年1月30日晚,从杭州驶来的子弹头高铁,带着周刚先生和他的“水军”们陆续抵达曲靖北站,来自河南、吉林、珠海、澳门、深圳、澳大利亚等地的艺术家们将在这里进行为期十天的水彩风景写生。这里天高云淡,有温暖的阳光和湿润的空气,没有雾霾和空气污染带来的不悦。这是一个美丽的城市,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宜居城市之一,在这里,周刚先生今年的写生之行即将开启。
车过野麦岭
从曲靖到马龙的写生基地约12公里。先过南海子,后过野麦岭。车灯随着公路的逶迤在远处的山脉上划动。一路上,我们探讨了水彩艺术的现状、发展等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随着先生的声音在320国道上起伏,回响。
关于写生,我们通常能够理解的便是对照着实物进行的描绘。这是造型训练和锻炼绘画表现技能的基本手段之一。临摹是“师古人”,写生则是“师造化”。古人云 “师古人,不若师造化”,说明画家直接向大自然学习的重要性。无论采用哪种写生方法,我国历代画家都遵循着“师造化”的精神,不断追求着含道应物与澄怀味象的审美境界,对自然物象进行一番意象处理,融合画家个人风格的笔墨语言与某些中国传统绘画特点,去表现所描绘的物象。
周刚先生说: “写生写什么呢?代表的不是我们眼睛看得见,而是眼睛怎么看,怎么动、怎么想、怎么画。这样的写生在我看来是要务,写生当然重要,但是写生的另一个阶段我觉得应该是回来,去回头看去思考去判断,然后再进行创作。当你创作的过程中还会发现很多问题,然后再进行写,写生是写自然的生气,是写自然的生气来激发胸中的意气。”“中国水彩艺术的发展要向中国画学习,要认真研究。中国画有很大一块东西需要去研究,中国水墨,中国绘画,为什么我老看这些东西,看这些东西亲切,就是能够从他们的作品里面看到父辈们曾经讲过的故事,能看到祖辈们曾经劳作的土地,你在这里会感觉非常好,感觉更亲近。水彩画如果是能够向中国画从文化的根上进行学习借鉴,学习‘密不透风,疏可跑马’、留白、空白,学习一片繁茂的树,你才会画得非常美而且丰富。一个好的作品是很温润的,就像一块羊脂玉那么温润。”
西湖园林
“翠影绿深,透着琉璃般的光泽,葱茏只若云团。绿团的根处,一片黛瓦,一条长廊,缠结成幽秘的深。往往又在那里,泛起一团红,跳跃着,迤逦着,与蹊径上的木栏,与天空上的流霞唱和。这是周刚的风景。”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许江先生用诗意的语言这样写道:“周刚的风景有着一种绿色的浓郁。亮处,灿若火豆,暗处,郁结如山,但都是一团团的,既无寒林的疏枝残条,又无柯罗风吹轻叶的柔蔓,浓郁的绿在这里集结,如若层峦断壑,把曦光遮掩,迎向某个炸响的瞬间。”周刚的风景又都蕴藏着一种骨架。先是那树杆,上段仿佛黑杆板条,插入阴翳,下段又如剥去皮一般的锃亮。这树杆是画上真正的舞者,擎一树浓绿,洒一地光斑,又与屋脊廊柱相和,显出一种劲健。
2013年周刚的水彩创作《寒山寺》《园之缘·冬之语》《园之缘·冬之源》《园之缘·冬之雾》《园之缘· 冬之绿》……他作品中的走廊、平台、石块、穿插的树,都体现着一种诗意的美,仿佛真的走到《牡丹亭》中那“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的美景当中,在那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又或者作者诗意的叙事已经在你意识的底层静静等待,看似氤氲朦胧,实则如沐春风。
高原村落 山歌与艺术地图
周刚画作:马龙大凹子村
如果说在周刚先生在西湖园林的写生使我们感受到时间与诗的流逝,对滇东高原的描写却是能让你感受空间的变化。时空的交替,在周刚的作品中像空气和水的交错一样不知不觉。从2015年春开始,周刚选择能够以苏州园林形成某种审美呼应的,应该是滇东高原了。
滇东高原,因为这块红色神奇的土地,阳光灼热。神秘、古朴、厚实,距离天很近的地方,盛产阿诗玛、五朵金花一样执着的爱情和歌声。就像这土地上产生的山歌一样:三十年前找不着/今天找着了/今天找着小阿妹,不是我的哟/可惜啦可惜啦,不是我的哟/想么想开点,看么看淡点/可惜啦可惜啦,不是我的哟?
这样的歌声一定要和着烧酒来唱,强烈的紫外线,充足的阳光、空气,在这样的土地之上,人民淳朴。甚至你根本就用不着带什么干粮准备午饭,你随便在哪一家的院子里画画,他们会把你的中午饭弄好,时间一到就沿着村街一铺,打来泡酒,每桌都有洋芋,一摆就是长街宴。像对待当年路过的红军一样热情。
旧县曹家房
周刚画作:马龙小田冲村
2 月3日,曲靖马龙旧县曹家房村写生。这里红土广袤,山坡起伏。村庄分布着许多老树,湛蓝的天空穿过密密的树林,树枝互相攀援,交错。阳光洒满枝干,像是画中写意的笔法,把红土夯实的房屋衬托得更加有力,由内而外地散发出一种朴素而自然的神奇力量。周刚先生的作品,仿佛把阳光涂抹在纸上,光色交辉,温暖而淳厚,你会长久地沉浸在他描绘的阳光和色彩中,若有所思。
滇东的美是朴实的,如同阳光下的山歌、深沉的红土。这和西湖园林的诗词美学不同,它可以调整你的美学思考,从婉约走向坚强;从精工的园林走向粗粝的自然,这样使你的生命得到某种平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深沉的红土和“西湖园林”在他作品里便得到完美的融合,这样的美学平衡在周刚的作品中显示出了金子般的光辉。
实际上很多艺术家都有自己的艺术地图:梵高的阿尔,高更的塔希提,怀斯在他家方圆十里,莫言的山东高密,陈坚的塔吉克。每个艺术家总有他心灵的的净土,你是否认真地审视了这样的土地呢?你是否正在守着一块艺术的宝藏而不知呢?
周刚谈水彩画
2017年2月4日晚,周刚先生在曲靖师范学院《中国水彩艺术的民族之路》谈得很多:
周刚先生说:“我的作品努力传达着一个行者的心声。我的作品是具象的、写实的、清晰和真实的,我在继承前辈艺术家的基础上画出自己对社会对艺术的感悟。我努力表现我身边的真实的人、事与物,真切地表现出我所生活的这个时代。我的心中永远装着一个林风眠……”
这样的夜晚,会有许多智者的声音回响,金声玉振。
林风眠:“以东方艺术之所长,补西方艺术之所短。以西方艺术之所长,补东方艺术之所短。短长相补,世界新艺术之产生,正在目前,惟视吾人努力之方针耳。” “艺术的第一利器,是他的美。”“艺术的第二种利器,是他的力!”
许江:中国水彩是中国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李铁夫、林风眠、潘思同、倪贻德、王肇民等一代先师筚路蓝缕,开拓了中国特色的水彩画发展之路。今天,年轻一代的艺术家接过先辈未竞的事业,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水彩艺术创作之中。周刚正是中国当代水彩艺术创作中坚力量的重要一员。周刚是一位有创造力的当代水彩画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人生历练,他的作品流露出思想的火花。他通过生命与文化的双重体验,使作品具备了真正开敞的艺术视野。
丁宁(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周刚的作品让我联想到中国美术学院水彩的学术传统与脉络,从林风眠、倪贻德到潘思同,这些大家的水彩作品都在创新的层面上给人以惊喜,周刚在水彩画创作上可以说延续了国立艺专的传统。在中国美术学院这样一个学术传统中,他吸收了后印象派或者是抽象表现主义的内容,但在这个吸纳的过程当中,他始终没有忘记要把自己非常突出的个性面貌呈现出来,因此他在形式方面有很多探索,在简洁、质朴当中能够见到一种迅美。从他的作品中体现出了两种结合,一种是把水彩画中轻松、抒情的一面表现出来,另一种则是把有分量的、大叙事的对象,也以水彩独有的手法进行把握。周刚凭借他的坚持走到了今天,他把自我追求的水彩画创作推到了一个极致。
他的作品让我们仰视普通劳动者的人生,彰显出人性的温暖,他的作品具有明显的时代痕迹,周刚是这个时代出色的水彩画家。
随机文章